添加时间:2025-08-11 08:14:00 阅读次数:529次
贫血是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血红蛋白(Hb)浓度,红细胞数量(RBC)及血细胞比容(Hct)低于参考值下限的一种临床症状,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
以血红蛋白(Hb)浓度为主要判断标准,成年男性 Hb<120g/L、非妊娠女性 Hb<110g/L、妊娠期女性 Hb<100g/L 即为贫血。
缺铁性贫血是指机体内贮存铁耗尽,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而引起的贫血。
根据WHO报道,男性成人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约为10%,女性则为20%以上,孕妇平均患病率为51%。而在我国,女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高达40%-60%。
月经过多:女性月经量长期过多,铁的流失速度会加快,引起慢性失血性的缺铁性贫血。
不合理减肥: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吸收率相对较低,长期素食或低肉类饮食会导致铁的摄入不足,引发缺铁性贫血。
妇科疾病:子宫肌瘤、巧克力囊肿等疾病可能导致月经不调、经量过多,进而失血缺铁。
妊娠期需求变化:孕早期呕吐、食欲差导致摄入不足,孕晚期胎儿快速生长需更多营养,铁需求激增。
缺铁原发病表现:消化性溃疡、肿瘤或痔导致的黑便、血便、大便性状改变,妇女月经过多,肿瘤性疾病导致的消瘦等。
贫血表现:乏力、易疲倦、头晕、头痛、眼花、耳鸣、心悸、气短、食欲减退等;皮肤、黏膜苍白、心率增快。
组织缺铁表现:烦躁易怒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异食癖;体力、耐力下降;易感染;儿童生长发育迟缓、智力低下;口腔炎、舌炎、吞咽困难;毛发干枯易脱落;皮肤干燥、皱缩;指/趾甲缺乏光泽、脆薄易裂,重者出现匙状甲。
1. 补充铁剂:以口服铁剂为主,必要时考虑静脉铁剂治疗。
2. 饮食调整:改善饮食,进食富含铁且易吸收的食物。
3. 病因治疗:寻找月经量过多的原因,对症治疗,改善失血症状。
1. 合理膳食:
保证充足和多样的食物供应,以满足铁营养的需要。
2. 增加富含铁食物的摄入:
主要是动物性食品,动物的红肉、肝脏、血等食品提供的铁为血红素铁,吸收率可达10%以上,显著高于植物来源的铁盐(吸收率<5%)。
3. 增加膳食中其他微量营养素的摄入:
维生素C可以促进肠道对铁的吸收,B6、B12、叶酸与红细胞合成具有密切代谢关系,而维生素A的缺乏与贫血具有协同现象。
4. 管理和控制食物中铁吸收的抑制因子和促进因子:
维生素C、氨基酸及肽等是膳食中铁吸收的促进因子;多酚、植酸则是抑制因子。